张艺谋电影《满江红》正在热映,也正被热议。前天我录了一条小视频,指出电影海报上误把“怒发冲冠”中“发”的繁体字写成了“發”(应为“髮”),并对张艺谋团队提出了批评。这条视频引起了强烈关注,阅读量超过百万,点赞量亦达数万。但后经查证,那张海报是 @万达电影 官方发布的,并非出自张艺谋团队。前者是发行方,后者是制作方。冤枉了张艺谋,在此谨致歉意。
录制小视频的时候,我还没有看过电影。前天晚上观影中,却又发现了两处语言文字硬伤,即电影最后秦桧(替身)朗诵和全军复诵《满江红(写怀)》的时候,把“怒发冲冠”中的“冠”读错了,“驾长车/踏破贺兰山缺”的断句也错了。
怒发冲冠。凭栏处,潇潇雨歇。抬望眼,仰天长啸。壮怀激烈。三十功名尘与土。八千里路云和月。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。空悲切。
靖康耻。犹未雪。臣子恨。何时灭。驾长车踏破。贺兰山缺。壮志饥餐胡虏肉。笑谈渴饮匈奴血。待从头,收拾旧山河。朝天阙。
电影中,“冠”读作guàn,其实应该读作guān。“怒发冲冠”的意思是因为愤怒,头发竖了起来,以至于把帽子都顶掉了。也就是说,这里的“冠”是帽子的意思。“冠冕堂皇”、“衣冠禽兽”等成语中的“冠”都读作guān。按照词律,“怒发冲冠”应为“中(可平可仄)仄平平”,亦即这里的“冠”为平声,应该读作guān。最近三年,这个读音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,因为“新型冠状病毒”中的“冠”也读作guān。
“驾长车/踏破贺兰山缺”,在电影中复诵了好几遍,其实应该断为“驾长车踏破/贺兰山缺”。这首仄韵《满江红》是正调,下阕第五、第六句分别为五个字、四个字,即“五+四”结构,而非“三+六”结构。唐圭璋(1901—1990)编辑的《全宋词》就是这样断句的。
我们再来看看岳飞的《满江红(登黄鹤楼有感)》——
遥望中原。荒烟外,许多城郭。想当年,花遮柳护。凤楼龙阁。万岁山前珠翠绕。蓬壶殿里笙歌作。到而今,铁骑满效畿。风尘恶。
兵安在。膏锋锷。民安在。填沟壑。叹江山如故。千村寥落。何日请缨提锐旅。一鞭直渡清河洛。却归来,再续汉阳游。骑黄鹤。
在这首词中,与“驾长车踏破。贺兰山缺”对应的句子是“叹江山如故。千村寥落”,也是“五+四”结构。
应该承认,“驾长车/踏破贺兰山缺”比“驾长车踏破/贺兰山缺”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,但古人填词必须遵守格律。之所以称为“填”,就是因为“格”是死的。某一种词调有几句几韵、每句几个字,都是规定好的,词人只能往格里填字,不能改变词的格调。“驾长车踏破/贺兰山缺”今人读起来会感觉不合节奏,但古人唱起来不会有那种感觉,而宋词原本就是用来唱的。
纵观其他词家的仄韵正调《满江红》,下阕第五、第六句也都是“五+四”结构。举几个例子——
满江红
柳永
暮雨初收。长川静,征帆夜落。临岛屿,蓼烟疏淡。苇风萧索。几许渔人横短艇。尽将灯火归村落。遣行客,当此念回程。伤漂泊。
桐江好。烟漠漠。波似染。山如削。绕严陵滩畔。鹭飞鱼跃。游宦区区成底事。平生况有云泉约。归去来,一曲仲宣吟。从军乐。
满江红(怀子由作)
苏轼
清颍东流。愁目断,孤帆明灭。宦游处,青山白浪。万重千叠。孤负当年林下意。对床夜雨听萧瑟。恨此生,长向别离中。添华发。
一尊酒。黄河侧。无限事。从头说。相看恍如昨。许多年月。衣上旧痕余苦泪。眉间喜气添黄色。便与君,池上觅残春。花如雪。
满江红(咏砧声)
秦观
一派秋声。年年向,初寒时节。早又是,半天惊籁。满庭鸣叶。几处捣残深院日。谁家敲落高楼月。道声声,总是玉关情。情何切。
斗云起。偏激烈。随风去。还幽咽。正归鸿帘幕。栖鸦城阙。闺阁幽人千里思。江湖旋客经年别。当此时,寂寞倚阑干。成愁结。
满江红(仙吕)
周邦彦
昼日移阴。揽衣起,春帷睡足。临宝鉴,绿云撩乱。未忺妆束。蝶粉蜂黄都褪了。枕痕一线红生肉。背画栏,脉脉悄无言。寻棋局。
重会面。犹未卜。无限事。萦心曲。想秦筝依旧。尚鸣金屋。芳草连天迷远望。宝香薰被成孤宿。最苦是,蝴蝶满园飞。无人扑。
满江红(中秋寄远)
辛弃疾
快上西楼。怕天放,浮云遮月。但唤取,玉纤横笛。一声吹裂。谁做冰壶浮世界。最怜玉斧修时节。问常娥,孤冷有愁无。应华发。
云液满。琼杯滑。长袖起。清歌咽。叹十常八九。欲磨还缺。若得长圆如此夜。人情未必看承别。把从前,离恨总成欢。归时说。
(完)
免责声明: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,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
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ws100.com/baike/25412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