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丨漠一
在亚洲国家里,越南算是近年来在同性观念上有不小进步的国家。
2015年的《家庭婚姻法》通过后,越南允许了同性婚姻,但也并不为同性婚姻提供法律认可和法律保护。
这个「允许」,说的是法案中删除了针对同性婚姻的禁令。虽然这还远算不上在权利义务层面将同性婚姻正式合法化,但也是某种程度的默认了。对于一个佛教、家庭宗族观念深重的国家来说,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再去看这部高达8.0分的越南男同电影《再见,妈妈》便会有更微妙复杂的感受。
《再见,妈妈》很容易让人想到李安的《喜宴》,也是个与文化差异有关、植根在家庭单元里的同性故事。
《喜宴》是同性情人要骗过来美国的父母,让他们心安回台北;《再见,妈妈》则是在西方长居的恋人归乡,不得不再次面对文化差异和家庭观念。两者都有跨国设定。
外在的剧作结构只是一方面,这种相似性归根结底还在于整个东亚圈的大文化氛围,都有浓厚的家庭观念,父权家长制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,现代化进程下,接收西方教育的年轻人,也就必然与父辈产生冲突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具有相通性的、以家庭为风暴中心的同性故事,也就不奇怪了。之前泰国也有《与爱同居之永恒的爱》,用面对家庭来为整个剧集收尾。
再对比一下李安之后拍的《断背山》你就更能看出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,《断背山》是非常典型建立在美国核心家庭观、牛仔文化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上的同志电影,跟《喜宴》的根本矛盾完全不一样。
它更多是一个隐秘的爱情故事,讲自我认知、同性恋者自身恐同心态的部分要更重一些。
《再见,妈妈》的故事从一次「动迁」开始,因为父亲要迁墓,在美国居住多年的皖回到家乡,随行的还有他的「好友」桉。
但皖的家里人并不知道,桉其实是他的男朋友。
操持家业母亲也一直希望皖能尽快成家,让她抱孙子,甚至留在越南帮她分忧家族业务,因为她已经患上了绝症,时日不多。
从未向家里人出过柜的皖,希望借这次机会说出真相。但在这个男性力量缺席、又恰逢父亲迁坟的特殊时刻,他迟迟找不到机会开口,告诉众人自己其实想和桉定居美国。
你能在片中看到很多传统越南家庭的生活方式,比如细致的烹饪过程、全家人一起吃饭的重要时刻、当地夜间娱乐、随处可见的佛教元素。
这些充满风情的东南亚景观,除了指明影片的地域背景外,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,在这个空间里,同性恋是隐形的。
即便儿子带回来一位男性友人,但家人不仅丝毫没觉得异样,还热情地接待了他。
这种热情与其说是好客,倒不如说是种潜意识里的回避或否认,在家人的认知里,根本就不存在皖可能是同性恋的选项,即便二人的亲密举动已经给出了很多暗示。
而家人也乐于给皖制造结婚的可能性,给他介绍女孩,时常提及结婚生子,奶奶更是表示,只要皖结婚,就把遗产全部留给他。
但对于皖而言,他要继承的,并不仅仅是金钱和家业而已,更有他不想面对的、必定充满伪装的传统男性身份。
《再见,妈妈》还为我们展示了多个这样的隐形空间,皖和桉的睡房里,两人一个睡床一个打地铺,只有在没人看见的时候,他们才会睡到一起。
在夜晚众人共舞的户外公共空间中,情到浓时两人想要亲热,却因为周遭没有同类而作罢。
只有在卫生间这种同样不被他人所见的空间里,他们才能从隐形中显形,拥有短暂的亲密时刻。
唯一一个提前知道真相的人,是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奶奶,她总把桉错认为自己的孙子。
奶奶的遗忘和对社会规则的无意识,恰恰成为了她可以知晓真相的资格,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反讽。
一个有意思的设定是,在片中,相比起母亲,反而是奶奶起到了更重要的戏剧性作用。
在某种程度上,她也充当了一种隔代妈妈的功能。
年龄上的衰老,生理上的阿兹海默症,让奶奶拥有了一种脱离社会结构的智者/先知身份,在她第一次看到桉和皖亲吻的时候,她甚至像顽童一般闭起了眼睛,并未直接给出反应。
而是在之后和桉的谈话里,奶奶也把男孩子之间的吻理解为美国开放的文化风气。
得知他们是恋人之后,又高兴又可爱地担忧:「男人怎么生小孩?」
但与此同时,她又掌握着遗产的处分权,在最终的家庭聚会上,也是奶奶的「疯言疯语」,让众人不能再继续假饰皖会继承家业的表演。
这当然为影片带来了很多喜剧和戏谑的成分,也让我们能在这个有些沉重的家庭故事里觅得一些轻松时刻。
这种老人的睿智化和她豁达的掌权者身份,其实是种过于童话且逃避的解决方式,但它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,体现了越南社会「家长制」所拥有的统治性力量。
最终,家人之间的爱意化解了一切,甚至连皖和母亲之间的沟通,也简单到仅仅通过一场无言的落泪就化解了一切。
自始至终,皖都谈不上和直系的家人有过真正的矛盾纷争,最大的冲突,也不过是堂系家庭在「遗产」问题上那场闹剧却毫无效果的指责。
如果说这个冲突让我们看到了某种现实,那就是同性恋在越南依旧是边缘群体的状态,「你的儿子是个同性恋」可以作为家人之间相互攻击的素材,「死玻璃」会成为男性之间羞辱斗殴的引爆点。
而这些痛苦在世界各处发生着,对越南而言,尤其对2015年取消了同性恋婚姻禁令的越南而言,并不特殊。
回到影片的核心关系,皖和桉这对恋人,反而是影片最为亮眼之处,他们形成了一种镜像的对照。
皖在越南出生长大,虽然已经在美国生活多年,但传统越南文化带来的生活方式,传统越南家庭带来的社会责任、社会身份和社会压力,都深深地镌刻在他的骨血里,所以我们也才有了「为了父亲迁坟」而回到家乡的这个开头。
相比之下,桉是更自由开放的那个人。他早年移民,整个人已经完全西化,甚至连用筷子吃饭都已经不太熟练。
在这段恋人关系中,他微妙地结合了强势和温柔两种特质。在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和未来的社会身份上,他更自洽,也比皖走得更远;并支持甚至推动皖尽早解决自己的问题。
但与此同时,他又是那个温柔的照顾者。二人的相识便是开始于皖因病住院,身为男护士的桉照顾了皖。
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《再见,妈妈》其实其实相当清醒地避开了同性题材作品极易陷入的一种窠臼:为两人设定基于传统男女关系的性别身份。这让它拥有了与同类题材商业影片所不同的自觉性。
影片虽然名为《再见,妈妈》,指向的是皖必须向母亲和家族坦白,最终做出离开家乡,回到美国的决定。
这种却把他乡当故乡的错位感,其实也指向了另一种层面的错位。
皖要挥别和说再见的,并不仅仅是母亲,而是他在这个家族中被寄以厚望的长子身份,是他在越南传统家庭中必须要承担的传宗接代、成家立业、子承父职的男性社会身份。
于是,父亲的迁坟就具备了非常微妙的的象征意义。
曾经家庭主心骨的身后之所被迫移动,和家中长子表示自己并不能「结婚生子」、明确性取向并置在一起,于传统观念而言,是「断后」。
但对于皖和他的家人而言,至少在影片终于说出「再见」的结尾下,这是一种以家庭之爱与理解成功打破传统桎梏的理想主义。
这是《再见,妈妈》的可贵之处,它诞生在一个曾对同性恋婚姻发出禁令的国家,却依旧拥有对家人、对同性恋群体一样谦和的态度。
它毫无预设地处理了这对恋人的关系,也在家庭传统桎梏和万能之爱中寻找到了平衡点,以观看越南家庭文化为切口,打开了性少数群体在浪漫偶像式恋爱之外的视窗。
免责声明: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,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
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ws100.com/baike/22896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