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9月16日上午,安徽阜阳,刘强和爱人丁秀娟开着电动车来到10公里外的阜阳临沂商城拉布料到自已的厂里加工。2014年初,这对小夫妻拿出两人打工多年积赞下来的2万元,成立了一家生产床单被罩的工厂,专门从事来料加工和订单生产。几年来,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,加工厂由刚开始的2台缝纫设备发展到现在的7台,并招收了附近4名留守妇女来厂里打工。
刘强所在的村庄有不少留守妇女,当她们看到刘强夫妻俩在家每个月能挣二三千元时,希望也能到他的加工厂找点事做。就这样,刘强和爱人丁秀娟商量后,又先后购买了5台缝纫设备,并招收了附近四名留守妇女进厂打工。 “因为是按件计资,所以有活时,她们一个月最多可以收入到近三千块钱,平时一个月基本上都在一千元左右。”刘强说,为了让大家都有事做,他和爱人丁秀娟要三天两头去合作的公司拉布料。
今年26岁的刘强是安徽阜阳颍泉区周棚镇刘堂社区农民,小时候因脑瘫导致行走困难。2008年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来到阜阳万豪服装学校学习缝纫技术。在学习期间,认识了同是来学习技术的阜南县肢残女孩丁秀娟,并产生了感情,后在学校负责人的说和下,两个于2011结为夫妻。
“公司成立时的2万块钱还是俺俩打工积赞的,一开始没有订单,我就到市区的服装厂跑,接到订单后,俺们两个就晚上加班做,生怕耽误了交货日期。”说起创业之初的艰难情景,刘强显得有些激动。几年来,刘强已经养成了每天把拉进来的布料数量、加工成的规格、每件的加工单价和总收入金额记录在本子上的习惯。他说,这样自己可以计算出生产成本和收入情况。“加工的布料都是按件计算,一般每件是五毛钱,给工人们的加工单价是三毛五,再除去翻、叠打包成捆的费用一件一毛五,其实每件收入只有五分钱。”
刘强走路时身体依然有些不稳。刘强说,他的身体残疾为三级,爱人丁秀娟的为四级,他们办缝纫加工厂,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免责声明: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,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
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ws100.com/baike/20186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