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,即“出暑”,是炎热终止的意思。时至处暑,酷热天气到达尾声,但偶尔还会有短期回热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“秋老虎”。
处暑过后,晴暖干燥,病邪容易从口鼻侵入进而伤肺,当出现口干咽燥、咳嗽少痰等症状时,不少人会误以为是感冒而乱吃药,实际上,这是简单调理饮食即可缓解的“秋燥”表现。
不过大家知道吗?秋燥原来还有“凉燥”和“温燥”之分,那处暑要解的是又是哪一燥呢?
01
广东处暑过后是哪种燥?
在中医里,燥邪分为“凉燥”和“温燥”。
初秋的时候夏季的暑热并未完全褪去,空气中还夹有夏季的炎热,热邪和燥邪相合,因此便形成了“温燥”;
到了深秋,暑热完全褪去,天气也逐渐转凉,气候以凉爽为主,更多的寒凉病邪,和燥邪交错,也就是“凉燥”。
秋燥北方多主凉燥,南方多主温燥,要精准诊断,就需要通过症状来进行判断。
02
“温燥”和“凉燥”要怎么区分?
温燥中兼有火热,干咳的症状一般是无痰或者是痰液较为黏稠,更偏向于喜饮冷饮,而且舌苔也薄白而燥,舌边尖红赤;
而凉燥兼有的是寒气,同样是干咳,但痰液较为清稀,多选择热饮,舌象苔薄白而干,舌质淡红。
燥邪应该要区别对待,否则会越治越燥。
03
防秋燥的养生大原则
时至处暑,人们容易出现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等“秋燥”症状。
“燥则润之”,饮食调养以清淡、滋润、生津、止渴为重,少吃过于油腻、辛辣之品,多吃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的食物。日常可适当多食梨、银耳、蜂蜜等,并且每日要多喝水,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。
要做到多喝水,防便秘,保护好肚脐防止寒气入侵。在早期,也要预防昼夜温差大、花粉等容易诱发哮喘、鼻炎、咽炎、荨麻疹等诱因。
来源: 经视健康家
免责声明: 文章源于会员发布,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
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ws100.com/baike/121667.html